聚丙烯:多元化背景下 成本競爭進一步加劇
聚丙烯分析師:寧曉琴
導語:近年來,隨著聚丙烯產能的持續擴張,單一的油制路線主導的格局已被徹底打破,形成了以油制路徑、煤制路徑、PDH制路徑等多元化路徑的蓬勃發展。然而,繁榮的背后,因原料成本劇烈波動引發的積累的成本競爭正在上演,并導致各工藝路線開工負荷率的下滑。
原料多元化格局確立??單一競爭局面悄然瓦解
近年來,隨著國內聚丙烯產能不斷釋放,原料結構逐漸向多元化趨勢轉變。截至2024年末,油制聚丙烯產能占比52.26%,PDH制聚丙烯產能占比22.71%,煤制聚丙烯產能占比17.75%。
原料結構多元化提升了聚丙烯產業鏈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但也使得不同生產工藝的成本差距備受關注。例如,盡管油制聚丙烯占比較高,但由于原油成本與國際油價掛鉤緊密,油價偏高對其不利;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煤制聚丙烯成本優勢明顯,但是煤炭價格寬幅震蕩疊加環保逐步收緊也令煤制PP成本的穩定性面臨挑戰;而PDH工藝原料以進口丙烷為主,成本受國際LPG走勢影響顯著,丙烷進口及丙烷價格的劇烈波動是該工藝面臨的最大考驗。由此來看,原料結構多元化意味著單一的競爭局面瓦解,不同路徑之間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加。
各路徑之間成本競爭白熱化??價格波動成“勝負”手
近年來,全球能源與化工原材料市場風高浪急,成為點燃PP成本競爭的導火索。油制PP方面,2015年以來,在低位油價下,油化工企業成本低位,尤其2020年成本最低,但2021年以來在OPEC不斷減產、地緣政治及需求復蘇的背景下,國際油價重心抬升,油制聚丙烯成本重心上移,拖累油制聚丙烯盈利。丙烷制PP方面: 2020年及以前PDH裝置在低價原料下成本相對不高,利潤空間較好,但2021年以來,伴隨國際油價重心上移,疊加丙烷海外貨源偏緊,以及中國新增多套丙烷脫氫法聚丙烯裝置開車,丙烷價格重心上移,PDH制PP成本重心持續走高,2022年至今處在較高水平,導致PDH制PP較長時間處在虧損狀態。而煤制PP方面,受國家政策影響,煤炭價格相對穩定。然2021年以來伴隨碳中和政策持續推進疊加需求提振,煤炭價格重心走高,帶動煤化工企業成本重心上移,煤制聚丙烯虧損壓力增加,直至2022年中旬之后煤炭市場進入過剩局面,煤炭價格重心持續下移,成本重心下移,煤制聚丙烯盈利能力提升。綜上所述,原料端成本差異大,聚丙烯各原料成本曲線重心波動頻率增加,令競爭加劇。
開工負荷率普降??行業陣痛顯現
在嚴峻的成本壓力下,降負荷甚至停車成本眾多生產企業的被動選擇,行業整體及分路線開工負荷率呈現下滑趨勢。根據卓創資訊數據統計,2024年國內PP行業開工負荷率79.03%,較2019年下降12.24個百分點,較2023年下降4.7個百分點。從不同原料路徑開工負荷情況來看,PDH路線受丙烷高成本更為直接,多數PDH裝置在丙烷價格高點時陷入虧損,行業開工負荷率一度下跌至50%,甚至更低。即使原料回調,但開工負荷率的回升依然緩慢且脆弱。油制路線中盡管一體化煉廠可以通過下游產品平衡,但單純的油制PP的效益亦偏差,部分老舊裝置及非規模型裝置亦出現了被迫降負荷。煤制路線中CTO一體化裝置成本相對可控,開工負荷率受影響暫時不大,但部分煤炭成本較高或配套不完善的裝置同樣也面臨著降負的壓力。
總體上,聚丙烯行業的原料多元化在帶來供應鏈韌性的同時,也引發了成本競爭的激烈化。當前多條路線開工負荷率的下滑,正是市場機制下資源配置優化的陣痛體現。企業需要深刻理解成本結構,擁抱技術創新、靈活調整策略、才能在殘酷的成本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標簽: 聚丙烯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