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險演示利率“限高” 業內稱實際回報不縮水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林漢垚?北京報道
近日,香港保險市場因分紅險演示利率下調而引發廣泛關注。
香港保監局公布的《分紅保險利益說明演示利率上限應用說明》(以下簡稱《應用說明》)規定,7月1日起,港元分紅保單演示利率上限由原有水平下調至6%,非港元分紅保單演示利率上限為6.5%。
記者注意到,有人士將《應用說明》最新規定解讀為“香港保險出現個大問題,他們此前所宣傳的7%的高收益全部降低收益。”
但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香港分紅險實際收益并不會受此影響,下調演示利率上限是香港保監局出于審慎監管原則做出的調整。
實際分紅水平不受影響
今年2月28日,香港保監局發布《應用說明》,在分紅保險產品的利益演示中,將演示利率上限設定為6.0%(適用于港元計價產品)及6.5%(適用于非港元計價產品)是合理的參考水平。該《應用說明》于2025年7月1日起生效。
“香港保險演示利率上限下調并非意味著保險公司無法實現較高回報。” 資深保險精算師徐昱琛指出,綜合歷史及當前數據,香港保險業整體的分紅實現率平均在90%以上。
香港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呂愈國也表示,“演示利率上限”只適用于保險公司在銷售分紅保單時向客戶提供的利益演示的內部收益率,保險公司仍可向投保人派發高于上限的紅利,因此措施并不會影響保單的實際回報。
同時,呂愈國強調,“演示利率上限”僅規范7月1日后保險公司在新保單銷售時使用的說明文件,不會改變既有保單的未來實際分紅水平。
對于將“演示利率上限”下調解讀為“降低收益”的誤導式營銷,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香港賣保險的,很多是面向內地客戶,且不少業務員本身也是近期移居香港或剛拿到香港身份的內地人。他們在開展業務時,往往沿用國內“炒停售”的慣常做法,混淆演示利率和保證利率的概念,借助演示利率下調制造焦慮,引導客戶加快決策。
但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下調演示利率理論上對香港分紅險產品的實際收益沒有影響,但實操中卻存在精算平衡機制。
該業內人士舉例,假設演示利率對應100萬元預期回報,實際收益92萬元時,保險公司有兩種分配方式,一種是均等分配,所有保單都按92萬元兌現。另一種是傾向性分配,對高演示保單適度傾斜,如演示利率高的分配95萬元,演示利率低的分配87萬元。分配差異在3%-5%內外部難以察覺,因此,高演示利率的保單具有潛在優勢。
“降溫”過度進取銷售手法
香港保監局為什么要下調香港分紅險演示利率?
呂愈國指出,近年業界在分紅保單演示利率的競爭愈演愈烈,有個別保險公司以很高的預期回報作招徠,未有充分考慮分紅保單當中非保證回報部分的波動性和風險,從而作出過于樂觀的回報預測,導致有可能出現保險公司未能按規定確保投保人有合理機會獲得預期非保證回報的情況。
“上述銷售手法亦有可能違反‘公平待客’原則。”呂愈國解釋道,一旦非保證回報遠低于演示,將會令客戶出現嚴重的預期落差,尤其是那些非保證成分較高的產品,波動性會更大,風險亦更高。因此,為分紅保單演示利率設立上限,可以防止市場出現過度進取的投資回報演示和銷售手法,以推動市場的良性競爭。
“如果香港保險的實際回報無法達到演示利率,就不應按照演示利率向投保人承諾或兌付。” 天職國際保險咨詢主管合伙人周瑾向記者表示,香港保險總體是比較規范和市場化的,但部分代理人在宣傳所謂“7%保證收益”時,實際上引用的是演示利率,而非保證利率。既然標注為演示利率,就只能作為參考。
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保險代理人以“7%保證收益”宣傳香港保險,短期內,的確能帶來一波銷售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對行業并無裨益。此外,許多客戶并未真正理解演示利率本身的特點,以為是個保證收益,如果未來兌現不了7%的利率,就會帶來很多問題。
此外,周瑾指出,在國內,無論是銀行理財還是一些保險產品,大多數人習慣將公布的利率視為必然實現的收益。即便金融機構的實際投資收益不足以覆蓋這些產品的演示利率,也往往通過短期賬戶透支或特殊處理來維持兌付預期,這種做法本身就不合理。
港險優勢在于底層資產
盡管香港保監局希望通過為分紅保單演示利率設立上限,防止市場出現過度進取的投資回報演示和銷售手法。但不可否認,一直以來,香港保險都對內地金融消費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香港保監局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保險業新造保費為2198億港元,同比增長22%。其中內地訪客赴港投保全年貢獻總保費628億港元,同比增長6.5%,占全港保費比重為28.6%。
從產品需求結構看,內地赴港訪客2024年主要購買的產品為儲蓄型保險,終身壽險保費為506億港元,同比增長5.8%,占比80.5%;儲蓄壽險保費為67億港元,同比增長14.5%,占比10.6%;年金險保費為10億港元,同比下降39.9%,占比1.6%,三者合計占比近93%。
方正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金融首席分析師許旖珊表示,香港保險當前演示利率雖有監管限制將下調,但其分紅實現率一般集中在60%-100%,其實際投資收益率中樞高于內地分紅險,收益率優勢明顯。
許旖珊分析,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熱度顯著提升,預計主因近年內地預定利率持續下調,內地高凈值人群挪儲需求旺盛,多元貨幣保單有望滿足高凈值人群出海的分散化財富管理需求。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香港保險優勢根源在于底層資產的差異。
周瑾表示,香港保險的優勢是有相對靈活的資產選擇——全球資產配置,尤其是當前美元資產的收益率比人民幣資產要高得多,所以當前香港保險的資金運用收益率也會顯著高于同檔次的人民幣產品。但這種狀況并未會一直持續,目前美元降息的預期很高,如果美聯儲下調基準利率,美元資產的收益率也會隨之下降,屆時兩地保險產品的收益差距也可能發生變化。
“香港保險、內地保險不可直接比較,它們一個是美元資產,一個是人民幣資產。”徐昱琛指出,但就名義回報率而言,香港保險的美元投資端當前更具吸引力。即便考慮匯率波動,美元資產的高收益特性仍為投保人提供了當前較優的長期增值潛力。
徐昱琛解釋,香港保險以美元計價并投資美元資產。當前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超過4%,而國內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利率一般只有1–2%左右,二者名義利率相差約2–3個百分點。由于香港保單的股債資產配置中,債券收益率更高,因此其當前整體投資回報率和預期回報通常要高于國內同類人民幣產品。
“香港保險是有其核心價值的。”在京華世家家族辦公室海外產品總監朱文正向記者分析,香港保險可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配置,同時部分保障類險種確實有高性價比的費率優勢,另外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其大額壽險可更方便地和各離岸地信托結合,架構設計具有更高的靈活性。
朱文正表示,如涉及境外資產配置和傳承需要,香港保險確實是出鏡率很高的資產類型,當然香港保險只是可配置的金融工具之一,還是要和其他工具配合使用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優勢。
但朱文正同時指出,香港保險也有其“槽點”。如分紅險的非保證分紅部分占比過高,未來保單收益的不確定性太大;保單的分紅或者賠付金回流境內存在障礙等問題,都有待改善和解決。
標簽: 縮水
相關文章
-
一季度縮水8100億元!“存款搬家”能推動理財規模回升?詳細閱讀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隨著一季度理財市場數據公布,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縮水引發市場關注。 《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日注意到,相較2024年底2...
2025-04-26 11 縮水
-
長城基金2024年規模縮水52億元縮水比例3.9%,行業排名從第33名降至第36名詳細閱讀
專題:聚焦2024年公募基金四季報 如何調倉換股? 近日,基金公司2024排名出爐,長城基金規模微幅下滑引發關注。長城基金2024年末非貨規模為1...
2025-01-24 30 縮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