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的生死困局:制裁、低毛利與AI狂潮
來源:首席商業新知官
當下,全球AI算力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個時間節點,被資本市場貼上“國產算力之光”標簽的浪潮信息卻頻頻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2024年,浪潮信息支持大模型推理的元腦R1服務器一經發布,股價單月三次漲停,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然而,這家年營收超千億的服務器巨頭,看似站在AI算力的浪潮之巔,實則深陷一場無聲的產業戰爭:上游被芯片巨頭的技術霸權鎖喉,下游遭云計算巨頭的價格戰絞殺,中間還夾雜著地緣政治與資本市場的反復撕扯。
浪潮的困局實則是中國科技產業鏈升級困境的縮影:當一家企業試圖用技術光環沖破低毛利枷鎖時,產業分工的宿命與資本的短視能否被改寫?而其財報中的每一個數字,都是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化分工中艱難爬坡的縮影。這場戰爭的結果,或將重新定義“中國智造”的價值鏈地位。
AI風口下算力新貴的光環與現實
浪潮信息的突圍始于對AI算力的精準押注。其2025年推出的元腦R1服務器,首次實現單機部署DeepSeek 671B千億參數大模型,推理效率較傳統方案提升40%。這一突破不僅打破英偉達DGX系統的壟斷想象,更使其成為國產AI基礎設施的代名詞。
盡管在國產替代敘事下引發資本狂歡,但浪潮的技術突破本質仍需冷靜審視。
核心部件依賴未解:元腦R1的國產GPU算力密度僅為英偉達H100的65%,且需通過4顆芯片并聯實現,導致能耗比劣化30%。所謂“單機部署千億模型”,實則是以犧牲能效為代價的妥協方案。
生態壁壘高筑:全球TOP50 AI框架中,僅3家(華為MindSpore、百度PaddlePaddle等)適配其自研架構,開發者遷移成本居高不下。某AI公司CTO直言:“用浪潮方案需重寫30%代碼,綜合成本反而高于進口替代。”
市場對浪潮的估值邏輯呈現分裂狀態:一方面,機構研報中“國產算力底座”“AI生態核心節點”等概念推動PE倍數突破行業均值;另一方面,做空機構頻繁質疑其“毛利率不足英特爾1/10,卻享受同等技術估值”。
這種矛盾在股價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元腦R1發布當日漲停,但隨后因毛利率電話會議暴雷而單日跌超7%。
因為現實非常殘酷——為爭奪BAT訂單,浪潮AI服務器報價從2023年的14萬元/臺驟降至2024年的9.5萬元,降幅達32%,直接抵消技術升級的溢價空間。此外,浪潮2024年全年研發費用率僅4.2%,不足華為(22.4%)的1/5,甚至低于代工廠緯創資通(6.1%)。其引以為傲的液冷技術,實為采購自CoolIT Systems的貼牌方案。
美國對華芯片禁令的升級意外成為浪潮的“另類助推器”。2023年英偉達A800芯片斷供后,其基于國產算力芯片的定制化方案反而獲得政企客戶青睞,相關訂單在2024年Q1同比增長180%。但這種“替代紅利”背后暗藏風險:自主架構生態尚未成熟,性能差距可能導致客戶黏性不足。
例如,某些客戶的雙重標準導致政企客戶在采購合同中明確要求“國產化率超70%”,卻私下要求預留進口芯片插槽,導致浪潮需同時維護兩套供應鏈,成本激增15%。
同時,技術斷供的連鎖反應也導致浪潮庫存的英特爾傲騰內存因無法獲得固件更新,價值12億元的服務器被迫折價30%處理。
夾心困局:產業分工的“死亡螺旋”
作為服務器中游廠商,浪潮有著典型的“毛利率之困”。其生存空間經常被上下游同步擠壓,本質是產業鏈權力結構的終極體現。
在上游,英特爾、三星等巨頭有著“殖民式”的定價權,比如CPU、GPU等核心部件占服務器成本超60%,但英特爾、英偉達等巨頭憑借技術壟斷,對浪潮的賬期要求苛刻(預付比例超70%)。而DDR5內存的提價,可直接吞噬浪潮2-3%的毛利。英偉達通過“芯片+軟件”捆綁銷售,使浪潮服務器增值服務的利潤被抽走40%。
在下游,以阿里云為代表的“去品牌化”政策借助集中采購壓價。阿里云2024年啟動“白牌服務器”計劃,要求浪潮去除LOGO、使用統一BIOS,將其徹底降級為代工廠,此類訂單毛利被壓縮至3.8%。
另有某頭部云廠商的服務器采購單價同比下降15%,直接導致浪潮該客戶毛利率跌破5%。而華為通過“鯤鵬+昇騰”一體化方案,將服務器+交換機打包報價,直接迫使浪潮在競標中犧牲5-8個點的毛利以維持份額。
在AI轉型過程中,舊產能正加速淪為沉沒成本。過去,浪潮的通用服務器占比68%,而AI服務器專用部件僅占12%。某供應鏈人士透露:“部分機架式服務器庫存已積壓18個月,跌價計提可能吞噬全年利潤。”
浪潮的客戶集中度逐年攀升,2024年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達56.15%。這種深度綁定在獲得穩定訂單的同時,也導致議價權喪失。典型案例是某云廠商要求浪潮承擔其數據中心30%的運維成本,變相轉移經營壓力。當大客戶自身遭遇增長瓶頸時(如2024年國內云計算增速降至12%),浪潮的業績波動風險成倍放大。“大客戶依賴癥”宛如毒癮機制,表面的財務危機之下,其實也是更深層的治理潰敗。
浪潮信息的困境也給中國科技企業帶來重要啟示:在全球供應鏈風險加劇的背景下,完全依賴單一技術路線,是難以為繼的。在多個技術方向上同時布局,不但可以增強企業的戰略韌性,也能最大程度抗擊風險。
轉型升級?是商業模式重構
事實上,浪潮信息的轉型探索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與機遇:如何在保持價格競爭力的同時提升技術含量?如何平衡短期利潤與長期投入?如何從單純的硬件制造商轉型為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長期以來,浪潮信息一直被市場詬病的一個問題是低毛利率。2023年,公司整體毛利率僅為10.04%,遠低于國際競爭對手20%以上的水平。然而,2024年的財報并沒有顯著改善,公司毛利率仍在7.74%的低位。
“浪潮信息正在逐步從以價換量向價值競爭轉型。”一位接近浪潮的投行分析師表示,“雖然緩慢,但方向已經明確。”
通過產品結構優化、服務模式創新和運營效率提升,或許這才是浪潮有可能實現的商業模式的成功轉型。但這種轉型很難說是一種轉型升級,而更像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重構,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2025年,浪潮信息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一方面,生成式AI的算力需求持續爆發,為服務器市場帶來巨大增量;另一方面,全球芯片供應鏈風險、地緣政治張力、技術貿易限制等問題也在不斷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浪潮信息的發展態勢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一是能否持續鞏固在AI服務器市場的領先地位。隨著Meta、Google等海外科技巨頭加大AI基礎設施投入,國際服務器廠商也在加速布局中國市場。浪潮信息能否保持技術創新節奏,鞏固市場份額,將直接影響其未來增長空間。
二是多元算力戰略能否取得實質性突破。國產GPU、FPGA等AI加速芯片的發展速度,以及浪潮在多技術路線上的整合能力,將決定公司應對外部風險的韌性。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浪潮信息的轉型之路代表了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競爭格局變化中的集體探索。在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存量競爭與增量突破之間尋找平衡點,是每一家志在全球的中國科技企業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如果說2023年的浪潮信息還處于困境中的彷徨,那么2024年的浪潮信息已經稍微找到了破局之道。雖然前方道路依然充滿挑戰,但能否真正破局,更是成為中國科技產業轉型升級的標桿榜樣,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標簽: 困局
相關文章
-
部分銀行個人養老金存款利率高達4% 分析人士:為打破戶熱、繳費冷困局詳細閱讀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江蘇銀行、南京銀行等城商行了解到,目前5年期個...
2024-12-22 31 困局
發表評論